為什麼佛法不離世間覺?
為什麼佛法不離世間覺?
看看日常生活中..人事時地物不斷的變遷或固守.........
這是騙不了人的.......
譬如說:
不管那來去行人的形色,不斷發生的事件,起落轉變的時間,空間變化的地理,物品建築的格局、外觀、內裝....空間置入等等三轉現象。
乃至一花一樹一草一木的四聖真締...........宛如人心的思維(起心動念)
譬如昨日築起外牆高聳,今日外牆內縮延伸出園藝伸展........明日或許採菊東籬,高牆倒下~~~~~~鋪陳了一條人行走道(這我不知道)。
或許要小,或許要大,或許小要變大,或許大要迴小.....
或許的或許...由大至小,由小在至大,由內往外,由外在往內.....所產生林林總總的因緣合流,影響變遷.......
還能省覺........莫(末/脈)忘初心的三寶皈依(歸依/規一)嗎?
因為從再小的習性或擴大成生態環境
這些都跟悶心自問的心靈.息息相關啊~~~~
哪能騙的瞭人呢???
古諺俗語還是有它的道理的精粹~~譬如:舉頭三尺有神明啊。
鴻門宴其實就是67
正常來說....5678每一個都是無可厚非
你要動之以情、說之以理、誘之以利都好....都可以!!
但是過與不及~~這個方法有誤差~~結果自然就有誤差。
設計一個精心的鴻門宴...然後在大肆邀約各方客官來品嘗.......
等客觀們吃完了...在事後諸葛的放馬後砲來收費(暗示也好、明說也罷)....
撇清自我的作為....吃不起的就敢出菜,吃不起還敢來吃!!啪一聲翻臉不認人,那就要付出高倍的代價...(營造出合理的現象)
這種手法就叫做技術理性~~就叫做6758~~
這一種就是野蠻的認為蓋棺式的合理性(其實是找不到反駁的理由)而智慧的認為粗俗
高級知識流氓
5678
6758
5867
功利主義就是這一種思維心態
林林種種......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這些作業偏差產生不良的效率的帳單。
都是彼此要共同處理的。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總之逃不掉了也避不開的惡因與惡果(根本與生態)。
這種高調宣揚,賦予執行,事後在撇清,後果自負的.......始末啪的一聲貌似合理的二見邪念。
人事時地物(世間覺)~~~例子宛如啟示錄般太多了~~~~
然後世界~~社會~~氛圍~~~~人心~~~混淆~~~就亂了~~業障就來逼迫報應了~~
這種叫活該~~活著應該~~~
那該死就兩種~~~留不住的跟不能留的
這部分要參考魔王跟佛之間的去留對應。
收起你的爪子........理直氣壯的阿志.......不該伸長爪子的。
這才符合你選擇志氣的條件!!
手部要申這麼常~手不要伸這麼長
我所知道的一位阿志就表現得很好!!
雖然他唱歌啟蒙~~~但他逆生長~~保養的青春不老~~~他專注賽車~~他拍電影~~~
他就是學的好好的都不使人感覺壞.....
合著應該阿志本身的姓名.....
那是他選擇的人生.......有再配合.....有名有姓.......如實的走著.....
14 Answers
- 6 years agoFavorite Answer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
《維摩詰所說經》卷2
Although one acts in all dharmas that are neither arising nor ceasing, one can adorn one’s body with auspicious marks; such is the bodhisattva practice.
Vimalakirti Nirdesa Sutra, Vol. 2
────────────────────────────────────────
-大菩薩 平實導師法語-
所以菩薩行於諸法不生不滅中,卻能用生滅法所攝的五陰相的種種相好來莊嚴他的報身、色身、化身、應身,這就是菩薩。換句話說,菩薩依止於空性的理,但是依於空性時卻又不壞種種法相:無妨世間法的種種法相繼續存在,無妨在世間法五陰的種種法相上加以莊嚴,但是卻不毀壞對於空性實相的轉依,這就是大乘菩提特別與二乘菩提不同的地方。
《維摩詰經講記》第四輯,頁61
Thus bodhisattvas act in all dharmas that are neither arising nor ceasing, but can adorn their reward-bodies, form-bodies, embodiments, and response-bodies with all kinds of auspicious marks pertaining to the five aggregates, which are arising-and-ceasing dharmas; such is the bodhisattva practice. In other words, bodhisattvas act in compli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emptiness-nature without having to extinguish the dharma-aspects of the mundane five aggregates: They allow these dharma-aspects to continue to exist and can even adorn them in many different ways, but at the same time do not fail to comply with the reality of emptiness-nature. This is a mark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hayana Bodhi and the Two-Vehicle Bodhi.
A Discourse on the Vimalakirti Nirdesa Sutra, Vol. 4, p. 61
~~~~~~~~~~~~~~~~~~~~~~~~~~~~~~~~~~~~~
菩薩證得如來藏以後,現前觀察到祂於一切法中都是不起貪瞋等心行,意識有喜怒哀樂的境界現前時,祂照樣不起心行。可是菩薩現前證實:祂在不起一切心行的狀況下安住著,卻無妨支援意識心來起一切善行;但是當意識正在利樂眾生時,祂卻又不起任何念頭心行,這樣生生世世利樂有情。能夠行於無起,卻能夠同時起一切善行,這才是菩薩行。
《維摩詰經講記》第四輯,頁25。
-大菩薩 平實導師法語-
- huangLv 56 years ago
覺是要讓我們從這世界的現象當中,了解佛法講的緣起緣滅,常常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參透緣起緣滅的現象時,心就會覺醒了,一切都是緣起緣滅,就會將心慢慢放下→生活就漸漸自在不受內心執念所拘束,所以,佛法不離世間覺
僅供參考,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Source(s): 自己 - 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e answers? You can sign in to vote the answer.
- lycLv 66 years ago
一、本題所問宗旨是:為什麼佛法不離世間覺?「萬佛王」師兄卻大談古今祈雨活動,意指此祈雨活動即為不離世間覺的佛法乎?
二、有師兄的回應是:「覺世間性空.所以佛法不離世間覺。」
查世間諸法皆因緣所生,緣起性空,生滅無常,虛妄無實,乃是經由聽聞善知識開示教導而可觀察證實的事相;顯然與佛教所講的「覺、覺悟」意義差別甚大。
佛教裡的覺悟,應指悟得眾生身中那個本覺性的第八識,即是禪宗的開悟證真如。因為第八識真如雖住眾生身中,卻是無形無相,行跡隱密,非常人所能查覺,皆日用而不知;故需藉禪法在吾人四威儀裡參究祂的存在之處。這才是「佛法不離世間覺」的真義,因為第八識真如就是佛法的中心,要覺悟佛法需證真如。
2014-05-27 13:10:09 補充:
to 「萬佛王」
一、«心經»有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若沒有開悟、覺悟到第八識「自在心」,何來「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師兄之言有差了。
二、佛開示說有情眾生皆具八識心,此心實為佛法的中心要義。
«心經»開宗明義說的「心」、«金剛經»裡的「此經」、般若諸經講的「真如、無住心、非心心」等等,如果是指意識心的話,照理來講,人類的生活文化都是意識心活動,學人應都能心開意解啊!事實不然!此真如佛性心,要待 佛來人間開示,才有人悟入而修證佛法。
這個第八識心功德無邊,當然意理極深廣,非三言兩語能講明白,也不見得人人能信受。故應尋求真善知識追隨修學,才能契入。
- .Lv 76 years ago
祈雨活動,古已有之,為當時重要的社會生活內容(唐宋一代,)隨著佛教向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流播,朝野上下,祈雨活動亦異常活躍,且多與佛教人事有關、從文獻記載看,當時(唐、宋)大量祈雨活動,佛教高僧積極參與
大量請雨、止雨經典及儀軌也相繼譯出
這使得祈雨活動從理論及實踐上更加完善,直接影響著佛教文化向民間的滲透,對當時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等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當時(唐、宋)佛教祈雨活動,為何成為密宗的重要的成就法之一?
2大量請雨、止雨經典及儀軌也相繼譯出,在那?
3佛教人事有關、從文獻記載看,當時(唐、宋)大量祈雨活動,佛教高僧積極參與,現在有那位佛教出家大師會?
2014-05-26 10:20:24 補充:
意見者:LYC3318 大德,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涅槃經,經明見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見到生命本來面目(見性)才是佛法(覺醒之法)
如此空口付予,無實質
1當時(唐、宋)佛教祈雨活動,為何成為密宗的重要的成就法之一?
2大量請雨、止雨經典及儀軌也相繼譯出,在那?
3佛教人事有關、從文獻記載看,當時(唐、宋)大量祈雨活動,佛教高僧積極參與,現在有那位佛教出家大師會?
跳脫虛無不實想像,討論起來比較實際
2014-05-26 10:23:49 補充:
第八識,在過去多次請教,不刊一問再問,皆實無路用之意識,何以再強調第八識
2014-05-27 23:17:58 補充:
意見者:LYC3318 大德,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有開悟、覺悟到第八識「自在心」,「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路用,自慰爾
《心經》《金剛經》有可能是阿育王下另編錄佛典之產物,聽聞傳說男得準
佛來人間開示,才有人悟入而修證佛法?
神佛來人間開示,傳法不可能長編描述,修證佛法確無真正修行法,引幻入空,空而入盲,豈是真法?
眾生皆具八識心、真善(惡)知識、《心經》、《金剛經》........三藏十二部經,修行時,非領悟要義範圍
2014-05-27 23:24:03 補充:
〔訂正〕:
《心經》《金剛經》有可能是阿育王下令編錄佛典之產物,聽聞傳說難得準
- 東正旅行 啟明星下的十字路口Lv 66 years ago
善知識法喜
所以不才胡思亂想後大哭,為的就是迷失兩千六百年的心。
2014-05-26 00:25:33 補充:
慈知眾生慈,而悲其眾生苦。
即是心生集,而離其心所集。
滅則我具滅,而滅其我無明。
道空二無二,而實其真非真。
愚癡兩頭向,僧從何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