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ing News
1 Answer
- 10 years agoFavorite Answer
外交政策與兩岸關係
外交政策三階段
38─60 (鞏固外交)
39年─韓戰爆發,美國派出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
43年─美國為防範共產勢力擴張,將台納入西太平洋防禦體系 之一,與台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美國持續提供經援及軍援給台灣
60─77 (彈性外交)
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台灣為表示抗議,宣布退出聯合國
61年─台日斷交(最早與台斷交的國家),由於日本承認中共主權,在此之後,各國紛紛與台斷交
68年─中美建交, 台美斷交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止 ,改以「 台灣關係法 」維持 非官方關係
77─現今 (務實外交)
77年─李登輝 總統於77年上任,採取務實外交 政策,強調兩岸是分裂分治 的兩個對等政治實體
-------------------------------------------------------
兩岸關係三階段
38─68 (武力對峙)
38年─中共武力進犯金門,史稱「古寧頭戰役 」
47年─47年於金門發生「八二三砲戰 」
68─76 (政治對峙 )
68年─中美建交後,中共改採「和平統戰」策略,提出「一國兩制 」、「三通四流 」,台灣則以「三不政策 」回應
76─現今 (民間交流)
76年─解嚴後,開放大陸探親,政府成立大陸委員會(陸委會),並委託民間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與中共的海協會處理兩岸事物
80年─制定「國家統一綱領 」希望兩岸能對等溝通,但中共仍堅持一國兩制
90年─開放金門、馬祖 與對岸的廈門 進行小三通
98年─兩岸直航
--------------------------------------------------
戰後經濟及社會發展
經濟發展
30年代─
38年發行新台幣
土地改革:
38年起推行三七五減租
40年推動公地放領
42年推動耕者有其田
40─50
推動進口替代 政策
發展民生所需輕工業
50─60
推動出口導向 政策
輸出家電、食品等輕工業
政府於高雄等地設立加工出口區,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及吸引外資
60─70
發展重化工業
國際爆發能源危機,台灣受到影響
推動十大建設 十二項建設等,由政府投資興建交通及能源 設施
因此從輕工業轉型為重工業,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70─現今
工資及土地成本高漲 國際競爭壓力增加,政府推動產業升級
設立新竹科學園區 ,發展高科技產業
80年加入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91年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
由於工資上漲,企業紛紛雇用外籍勞工或到中南亞、中國大陸設廠 ,以降低生產成本
不好意思,後面打的有點混
剩下的明天有時間我會補的
2011-06-28 17:33:40 補充:
教育發展
1.日治末期已實施"六年國教",政府遷台後於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
2.為提供經濟發展所需人才,廣設職業學校
3.實施多元入學、九年一貫課程等措施
2011-06-28 17:33:52 補充:
文化發展
戰後初期:
推行國語運動,禁止使用方言,因此長期忽視母語及鄉土文化
40─50:
1.反共文學興起,以反共復國為基本國策
2.融入美國流行文化:台美關係密切,社會大眾逐漸接受美國的價值觀和文化
60年代:
鄉土運動:知識份子開始反省台灣的發展,關懷本地人民的發展,形成一股關懷社會、回歸鄉土的潮流
70─現今
解嚴後,社會逐漸開放,人民以社會運動表達不同的意見,使台灣文化朝向多元發展
Source(s): 歷史小老師+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