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ing News
地震波(P波 , S波 , 表面波)
我看自修上有一段話 :
地震發生時P波 , S波 , 表面波會同時發生
(假設A地距離震央500公里遠)
但是到達A地的順序卻是P波 , S波 , 表面波
這是為什麼
不是說在同一介質傳遞速率相同?
我想補充請教一下兩個問題
1抱歉冒犯 , 華知行所言雖讓我獲益良多
但是我真正想請教的是 :
為什麼在同一介質中
傳遞到相同A地500公里遠的地方
各種波的速率卻不同?
(常被教說 : 波速快慢只和介質有關 , 波長 , 頻率 , 振福等不影響)
2華知行所言{表面波(L波)只在地表傳遞}這是什麼意思?
震源應是發生在地殼內
那最初的位置就不是{表面}了
順道一提我另外看到的敘述 :
{深震當然較不會產生表面波}
是否跟上述有相關?
我想另外請問
那淺震 , 中震呢?
麻煩大師了
華知行舉的{音速和光速}的例子讓我豁然開朗
總算能以此類推到地震波
但是
我這樣只瞭解到一點表面知識
仍未知實際原理
能否麻煩告訴我原因
謝謝
有點不懂最後的結論
2 Answers
- 華知行Lv 710 years agoFavorite Answer
P代表主要(Primary)或壓縮(Pressure),為一種縱波,粒子振動方向和波前進方平行,在所有地震波中,前進速度最快,也最早抵達。P波能在固體、液體或氣體中傳遞。S波:S意指次要(Secondary)或剪力(Shear),前進速度僅次於P波,粒子振動方向垂直於波的前進方向,是一種橫波。S波只能在固體中傳遞,無法穿過液態外地核。
p波是縱波速度較快可以穿液體
s波是橫波不能穿液體
但是就我目前看到的縱波會跟介質的波動平行
橫波是垂直
2011-05-25 12:53:11 補充:
分為體波和表面波兩種。體波包含縱波(P波)和橫波(S波)兩種。橫波傳播速度2.0-5公里/秒,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縱波傳播速度3.5-10公里/秒,能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表面波(L波)只在地表傳遞,能造成嚴重傷害,速度最慢。地震時,縱波先到達地表,所以人先感覺到地面上下振動。但由於縱波衰減比橫波快,所以離震央較遠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動。
2011-05-25 13:25:07 補充:
表面波是左右移轉
通常我們地震是上下(先p s波)先在來水平移動(左右移動)
如果你看過阪神大地震
當表面波到達後
在阪神大地震候或者是我們地震後的災情
一定都是左右搖晃後才地震結束才有災情
還有表面波跟P s的介質不太一樣
2011-05-25 13:29:45 補充:
回答你的問題
只能說朋友比我會念書
華知行只是把知識當網路讀書會
否則版大問題
真的好可怕
2011-05-25 20:22:19 補充:
http://content.edu.tw/senior/earth/yl_ld/content/2...
這個是三種波的介紹
2011-05-25 20:39:36 補充:
表面波(Surface Wave):淺源地震所引起的表面波最明顯。(在地表)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9%9C%87%E6...
這是維基的地震波(他裡面第二個圖你可以看一下)
2011-05-25 21:17:06 補充:
如果用地球的構造
在70~300公里間者稱為中層地震(intermediate earthquake)。
在300~700公里之地震為深層地震(deep earthquake)。
中層地震在上地函
深層地震在上下地函的過度地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7%90%83%E6...
地球的構造
他有分化學性和物理性
物理性的軟流圈在上下地幔(地函)
物理上的岩石圈包含地殼和上地函
地表在地殼之上
比較深層
ps波還在
2011-05-25 21:20:25 補充:
我用大概
中層在上部地函
上部地函上部地函約為地殼以下至深度400公里處,包含部分岩石圈及軟流圈,岩石圈部分厚約100公里。 古登堡(Gutenberg)認為上部地函有一震波低速帶(Low-Velocity Zone,LVZ),此帶的P波及S波的波速皆越深越慢,其頂端約在地面以下70至100公里,底部則約200至250公里深處,震波低速帶的上方為岩石圈,此帶相當於軟流圈。
2011-05-25 21:23:19 補充:
深層(上下地函的過渡區)
過渡帶過渡帶頂部約地表以下360至400公里,底部約深650至700公里處,P波及S波的波速在此帶突然增加,此帶也是最深震源所存在之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A%E5%9C%B0%E5...
2011-05-25 21:29:45 補充:
如果介質排得較密,而且彼此間的作用較強,那麼當第一個質點受擾動開始運動的時候,臨近的介質會很快的受到影響開始運動,下一個質點也會快速加入振動的行列....
http://enjoy.phy.ntnu.edu.tw/data/10/waveweb/Simul...
p波可以穿越介直
2011-05-25 21:34:06 補充:
p波主要是因為介質多樣
速度快
憑率只負責波長
2011-05-25 21:53:14 補充:
其實有些人沒辦法回答你的問題是因為我是國立編輯館版本倒數第二屆
還有早上我早料你晚間會這樣問題
因為上一次那題歷史沒有人回答出來
就知道版大對問題很執念
可見你很認真
那也可見其實華知行平常好奇心也重
也是問題一大堆
我也會問一些專業問題
別人也''好像有點會又不太會''
胡說八道的華知行
2011-05-25 22:06:16 補充:
同一介質
那樣波源是關鍵
波速是和介質及波源有關
2011-05-25 22:24:07 補充:
好
舉個例子
音速和光速
介質都是空氣
但是光速一秒據說可以繞赤道好幾圈
音速一秒大概快四百公里
介質是空氣
但是來源一個是光另一是音
2011-05-28 09:10:10 補充:
地震波就是因地震造成的波動
體波(body wave):可在地球內部傳播,依波動性質之不同又分為
p波和s波
表面波(surface wave):沿地球表層或地球內部界面傳播,
原來的問題
表面波是面波的一種
p波是縱波一種縱波他的速度取決於介質的剛度和密度
剛度是施力所改變變形量值
s波是橫波一種橫波他的速度是介質的壓縮度和密度
壓縮度是強壓後的改變相對的體積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9%9B%E5%BA%A6%E5...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E%8B%E7%BC%A9%E7...
2011-05-28 09:53:03 補充:
s波又叫剪刀力(s波只是橫波的一種)
至於地函為液態則是利用剪力波來判斷。因為液體無法承受剪力,自然無法傳遞剪力波。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
我自己會覺得s p 波是同一個系統因為我之前在地函的部份只是sp波沒有談表面波
表面波有低頻率、高震幅和具頻散(Dispersion)的特性,只在近地表傳遞,是最有威力的地震
瀕散只會發生在表面波所以表面波只發生在地表
2011-05-28 09:58:34 補充:
我有一個心得是p波是縱波的一種
s波是橫波的一種
表面波是面波(表面波)的一總
2011-05-28 11:32:38 補充:
你要看意見因為寫滿
2011-05-28 11:42:53 補充:
其實不管縱波或橫波
我們就把
波源跟介意跟波速做一個解釋
地震能量是波源
上面還有縱波橫波在波速上''關係介質的條件''
有壓縮度和剛度的問題
因為sp大部份給我們區別的條件s比較慢是因為他只能穿固體
地震時
波源兩個都一樣
介質的壓縮度剛都一樣
2011-05-28 11:50:27 補充:
但是問題是p比s 可以穿多型態
可見介意密度很大的問題
在回去看s波的定義他是剪刀波碰到液體就沒辦法p波一樣
2011-05-28 12:02:55 補充:
P波能在固體、液體或氣體中傳遞。S波:S意指次要(Secondary)或剪力(Shear),前進速度僅次於P波,粒子振動方向垂直於波的前進方向,是一種橫波。S波只能在固體中傳遞,
我們把剛度壓縮度和波原一定
上面就是結論
2011-05-28 20:40:06 補充:
我覺得p波s波是地震源的能量
我們知道波源和介質會影響波速
現在波源是地震能量是固定的
p波(縱波速度)=地震波+介質(剛度+密度)
s波(橫波速度)=地震波+介質(壓縮度+密度)
現在地震從同一個斷層冒出力量
地震源同一個
斷層的剛度和縮度也都一樣
那速度上縱波和橫波關鍵
在''介質的密度''
橫波又是剪刀波
但是他形成的特色只有在固態下
2011-05-28 20:50:44 補充:
在固體中有兩種可能的聲波,其中一種是與流體相同的縱波,另一種是流體沒有的橫波,兩種不同的聲波可以有不同的傳播速度(例如地震波)。縱波形式的音速取決於介質的壓縮率和密度,而固體中橫波形式的音速取決於介質的剛度和密度。
2011-05-28 21:00:53 補充:
其實我九樓的只是假設出一個公式
因為維基的東西沒有把波源解釋很清楚
我剛好去圖書館自習時去了一趟書庫
我想要確定地震波的能量來源
2011-05-28 21:25:13 補充:
其實如果不管地震波
我們前面談到波速的兩個關鍵是波原和介質
如果就音速的其他介質特性(溼度溫度高度)
音(波源)(濕度溫度一定)
但是海平面331.5公尺/秒
一萬公尺295公尺/秒
因為我是這樣去推
我只是在想說s波比較沒辦法穿透液體和氣體是否和密度有關
然後我在查光波速度變化跟液體氣體固體也是跟密度有關
2011-05-28 21:35:13 補充:
可是大部份
介紹縱波和橫波都是用垂直或水平來解釋
在固體中有兩種可能的聲波,其中一種是與流體相同的縱波,另一種是流體沒有的橫波,
兩種不同的聲波可以有不同的傳播速度(例如地震波)。縱波形式的音速取決於介質的壓縮率和密度,而固體中橫波形式的音速取決於介質的剛度和密度。
因為在音速查到這個
我就覺得密度是關鍵
我有空閒就念書圖書館常常去
只不過好像沒回答好你的問題
因為圖書館地震的書沒下來
2011-05-29 09:47:58 補充:
我想請教
業餘地球科學家羅名欽(先生)
我一直不解為什麼表面波是在地表發生
但是為什麼是最後才到
因為地表的特性嗎
因為我是邊查資料在資料中解讀我可以理解的想法
還有我歷年來看新聞學到的皮毛知識
沒有羅名欽先生的專業
我問題的問題不是很好
但是我希望能藉由專家的專業
讓我可以了解這個問題
2011-06-01 00:12:07 補充:
謝謝你
我還去發問越問越不懂
不過由羅名欽先生短短一句話我就很了解
''然而卻無法定義出何種波幅為狹義的"先後"
這句話真受用
非常謝謝你
業餘地球科學家羅名欽(先生)
華知行
Source(s): , 快要掛的華知行 - 業餘地球科學家羅名欽Lv 710 years ago
由發問中可得知一件事
1、西方往東的撞擊反彈波。
2、因攻擊不前衍生的起伏。
關鍵在受阻東移的淺層地表,請跳脫板塊外擴出現的波幅。
靈明的問題可獲得較科學的解譯。
2011-05-28 22:29:14 補充:
""地震發生時P波 , S波 , 表面波會同時發生""
地震中心的曲線紀錄不論距離'都在同一時間點出現,Z-EW-NS,遠地--從先遣的微動中定義AA為A波,BB為B波,卻無法從所有記錄中獲得一致性。
地震源的深度上,小震說是深源,巨震說是淺源,與自然律不符合,既是深源其擾動層面範圍應更為廣擴,而卻狹窄。
如果以介質論,那麼東部地震的能階勢必受中央大山的重量予削減,卻不見減緩或降低,此際的岩盤間隙即顯得重要,一如長列火車頭之止步,後方車節依序的往前追撞,
2011-05-28 22:33:32 補充:
攻擊向量的不同,決定每一方位的受力向量,所以不能以""但是到達A地的順序卻是P波 , S波 , 表面波:""適用全部的方位思考。
2011-05-28 22:36:31 補充:
攻擊向量的不同//攻擊與拉扯向量的不同
2011-05-28 22:42:06 補充:
""地震時,縱波先到達地表,所以人先感覺到地面上下振動。但由於縱波衰減比橫波快,所以離震央較遠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動。 ""
主震位止是先""下上""的震動,注意--是下上
伴隨而來的諧振煞止自轉淺層地表,才出現往東的止步慣性或東西向的搖擺。
"""""'''、'
2011-05-31 22:18:23 補充:
以往氣象局定義主震中心是由,最大值為主震點,目前已受新論而定義Z軸最大值為主震位址"下上的彈跳中心"。
那麼!板塊聚合或脫離會出現下上的彈跳或抖動嗎?機械式的諧振現象"高頻率的振動",地震之際,首先出現向下攻擊的半波,馬上出現往東地表"暫態中止自轉前移的(一次瞬間)。依此做出連續的進程是為地震,然而卻無法定義出何種波幅為狹義的"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