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ing News
滿清被打敗的主要原因?
大家都只知道國父11次革命成功,
武昌起義推翻滿清,史稱辛亥革命。
但是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滅亡,
不外乎國內部的分裂,還有強大武力的征服所導致。
我實在看不出來為何一個那麼強大的國家會被區區幾百個人造反的起義給打敗,清廷既沒有分裂的問題,根據武昌起義的人數也不算是強大的武力。
而武昌起義就算成功了,武昌距離北京也是有段距離呀,
李自成滅了明朝也是打進北京去。
再說了其他省份的總督難道也都被殺了嗎?
那些滿清的士兵**嘛去了?
不管是維基百科也好,歷史課本也好,
有關這一段滿清溥儀皇帝退位的經過,
總是一句武昌起義成功,模糊帶過。
那滿清皇帝到底是為何而退位,
滿清國是如何被打敗滅國的?
我的意思是當時滿清只有一各省份被起義,
而敵人的數量又不多的情況下,
皇帝幹嘛退位,
這很莫名奇妙。
對了我要特別註明一點,
我不是問滿清被翻推的遠因或是近因喔,
我相信那些已經很多人問過了,
我也很清楚。
我是問當時滿清既不是已經被打到紫禁城裡了,
而敵人又不是很強大的狀況之下,
皇帝退位的原因?
巫山十二峯
你回答的很詳細,
但是我的問題還是存在,
你也很清楚知道清廷的推翻其實是非常偶然的,
那為何當年滿清小皇帝還是那位攝政王載灃會同意退位呢?
這點我百思不得其解。
麵線令
很謝謝你的回答,
不過在下對於你的回答有些疑義。
西元1901年才爆發八國聯軍攻打滿清,
其他的對外戰爭就更不用說,
都是光緒皇帝甚至更早之前才發生的。
當年武昌起義是在西元1911年,
滿清溥儀皇帝也是西元1912年才宣佈退位的。
所以這些都並不是直接影響皇帝退位的主要原因呀。
而且滿清北京城並沒有被攻打,你的論述是錯誤的。
我這樣子說好了,
你被選民任命為台灣總統,
中共方面只有派兵來犯金門馬祖,
有被打,但是那只是無關痛癢的戰略地點。
台灣本島內部又沒有發生內亂,
你卻選擇投降,這一點很奇怪。
我再重覆一次我很清楚清楚滿清顛覆前因後果,
所以不要講那些因為國父11次革命,還是所謂的外患,
重點是壓垮駱駝的最後那一根稻草到底是?
麵線令
很感謝你的回答,
但是請你注意我的問題點何在。
你的答案很有意思,但是沒有創意。
你的回答像是只有漫畫或是電玩才會發生的情節,
因為XXX覺醒,所以XXX勝利了。
滿清被國父11次革命推翻,
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呀,
請你不用在重覆了。
按照你的說法,我們台灣可不可以因為中國人民民族主義覺醒,
大陸就回歸了。這很不合邏輯。
小手
非常感謝你的回答,
很棒的回答。
是我想根據你的回答,
請教你一下。第一 各省紛紛響應宣佈獨立
為甚麼各省要響應獨立,
他們吃滿清的飯,
拿滿清的錢,
出事了就跟著造反,
那為何國父之前的起義沒有響應,
單單配合這次。
這點有疑問。
那所謂獨立的定義是什麼?
那各省宣佈獨立的人物是誰?
第二 (這題是有點越題了。)
袁世凱是攝政王載灃看不順眼的人物,
當年就是因為這原因,袁世凱被迫稱病請辭直隸總督。
我相信滿清被推翻是因為袁世凱為了報復滿清攝政王載灃,
袁世凱大玩兩手政策,一方面操控著滿清新軍,
另一方面與革命黨人和談談判共和條件來獲取自己最大利益,
因此才能逼著滿清皇帝退位。
南方的革命軍政府是在西元1912年1月1日成立,
當時南方政府選出第一任大總統即是國父孫中山。
而實際上滿清皇帝退位是在西元1912年2月12日,
直到此時滿清才宣佈亡國,而下手的人則是袁世凱,
這跟我們平常了解的國父第11次起義才推翻滿清的認知有很大的出入。
你認為呢?
奮鬥中的好學生~哈哈!
謝謝你的回答
我會仔細考慮你的建議,
回去問問我的歷史老師,
不過我已經年過而立,
就是大學的老師也是超過十年以上沒見過,
(不過我是念技職學院好像也沒有所謂的文科老師)
anyway 很感謝
我是第一次看到釐金制度,
我發現這個點很重要。
容我補充一下
釐金的起源咸豐三年(1853)為江北大營籌措鎮壓太平軍的軍餉,在揚州裡下河設局勸捐,其畝捐按地畝肥瘠和業田多寡,照地丁銀數分別抽捐,大致每畝起捐自八十文至二十文不等。同時,對米行商賈推行捐釐之法,向揚州附近的仙女廟、邵伯等鎮米行,規定每米一石捐錢五十文助餉。四年三月起,此法推行到裡下河各州縣米行,並對其他各業大行鋪戶,一律照捐抽釐,大致值百抽一。捐釐行業漸次增多,遍及百貨,抽捐地區也漸次擴展到揚州和通州(今南通)兩府所屬各地。當年下半年,江南大營在鎮江、丹陽等縣相繼設卡抽釐。截至同治元年(1862)除雲南(同治十三年設)和黑龍江(光緒十一年設)外,釐金制度已遍行於全國各地。
清政府財政收入因地方的肆意浮收與加派而銳減,國庫日趨支絀。
清政府存銀從乾隆四十六年(西元1781年)的7000餘萬兩到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已經只剩下800餘萬兩而已。
後與各國列強開戰之後,
除去戰爭損失外,
清政府又背上了沉重的賠款和債務負擔。
從道光二十二年(1842) 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的59年中,
清朝的對外賠款總額達11.6億餘兩,
債務支出需每年償付2800多萬兩,
另洋務費開支每年需兩千餘萬兩。
自太平軍興起後,
各省多以鎮壓太平軍為藉口,
截留田賦,以備急需。
庚子賠款以後(八國聯軍),因賠款數額巨大,
中央無力償還,遂將賠款數額分攤於各省,
於是各省便以分擔賠款之名而獲得就地自由籌款之權。
從此以後,清政府的中央集權財政管理體制完全被破壞了。
新建陸軍是清政府於清末,
命袁世凱編練的一支新式陸軍。
北洋新軍乃是這支新式陸軍中位於北方的六支主力部隊的統稱,
其他地區的新軍規模,裝備均無法於北洋新軍相比。
因此可以說北洋新軍乃新建陸軍之主力,
再者北洋新軍後來在歷史上聲名顯赫。
新式陸軍建軍之始,有心裁汰舊政,
重塑軍風。
袁世凱也「傾全國之財,練六鎮之兵」。
我相信當時地方還是有上繳稅金給清政府,
只是說因貪污苛扣,
與太平天國事件與八國聯軍件事後,
讓地方獲得自由籌款之權,
清政府也因此陷入更深的財務窘境。
而清政府的最後一筆財政做出來的北洋軍也成為袁世凱的私人軍隊,
至此清政府正式把自己逼上絕路。
我個人認為滿清末期滅亡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央集權財政管理體制被破壞,
財政軍權均已被地方各自擁有,
加上中央背負與各國列強戰敗的賠款,
當時已經不是中央在供養各地方,
而是地方在供養中央。
從國父起義前十次失敗便能得知,
當時清政府的地方還是有能力可以抵抗的。
以我的認知來說滿清末期的情形,
就好比東漢末期三國時代相同,
中央形同虛設,地方各自擁兵自重的結果。
東漢最後一任皇帝漢獻帝雖然是曹丕下手殺害,
歷史都將東漢末期劃分為三國時代,
事實上誰會認定漢朝是滅於曹丕之手。
我覺得我想要挑戰的是真是國父推翻滿清嗎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自1907年起國父孫中山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
武昌起義時,國父孫中山人在美國丹佛而不在中國。
初聞革命成功時,國父孫中山還有些訝異。
如果當年將中正沒有北伐成功各自擁兵為重的北洋軍閥,
統一了整個中國,
後世還是說是國父推翻滿清嗎?
台灣向前行
很感謝你的回答,
針對我提出來的問題,
武漢三鎮陷落之後的行事曆就是我想要知道的答案,
最佳回答就是你了。謝謝。
但我還不想停止這個問題,有些問題我還想繼續。
中國在五代十國時代,趙匡胤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
稱帝後,先後攻滅吳越、後蜀、南漢、南唐和北漢等割據政權,統一全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混戰局面,史稱趙匡胤為宋太祖。
以這些資料看來,
其實在滿清被滅亡了之後,
中國後續經歷的變動,
其混亂程度不下當年五代十國的時代。
當然我也是推崇國父孫中山的作為,
但若以消滅清朝這件事來看,
似乎不像我們歷史課本上所說的是由國父所造成,
我的想法是在我們的歷史中,
中國在滿清滅亡了之後的歷史接續並未被加以重視,
將滿清末期,軍閥,八年抗戰,而至最後的國共戰爭全部融在一起,
而這段歷史的結論則是因為最後結果我們身在後來被國民黨退守台灣的關係,
推出結論為是中國國民黨創黨人物,國父孫中山來推翻滿清的,
事實上 "推翻" 這兩字就很直得咀嚼,
若真的打敗清政府,為何不用打敗或是用消滅呢。
所以我的認為是
打敗滿清的人應為袁世凱才對,
滿清被打敗的主因則是因財政軍政過度下放地方。
16 Answers
- 檢舉者死刪題者亡灌票者得新流感Lv 71 decade agoFavorite Answer
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有關民國建立的過程,在唐德剛先生的大作「晚清四十年」有很詳盡的論說,個人在這稍作一些簡單的補充。
在專制時代帝皇的統治權大多數都是以武力建立,帝皇的權威性是以多數人承認為基礎,相對優勢的軍事力量是背後的支柱,每個朝代想當皇帝的人都很多,但能否掌握絕對的軍事優勢是關鍵,若只掌有相對的軍事優勢。雖然能推翻皇帝,卻成為別人討伐的藉口和踏腳石,暸解政治的人都不會做這種事。清未時全國要練36鎮新軍,袁世凱雖掌握北洋六鎮的相對優勢,但卻沒有以武力統一全國的把握,所以在宣統元年被排擠時,只能稱腳疾退休。
地方官的統治權力來自於中央的授權,地方的軍事力量是地方官員治權的第一層支撐,中央的軍事後援是第二層支撐,不過太平天國的興起打破了這傳統,地方個人軍事力量興起,名義上仍由中央指揮,實際上卻只聽命於軍隊的直屬長官。原因是中央政府不能原全掌控財政分配權。自古以來中央政府都能掌握全國稅收的分配權,但太平軍興後中央財源中斷,只能容許地方政府在原核定稅收外,再開徵地方稅作為軍費,不必上繳中央,所以後來的新練陸軍都由地方政府支養,地方政府對中央的服從性只能以地方首長(總統,巡撫)對中火的忠心程度來衡量,而缺泛實質的控制,在八國聯軍時的東南互保事後朝庭默認,便可看出中央對地方政府失去控制力,而清朝間接掌有的北洋六鎮是維持名義治權的唯一依靠。
革命思朝在甲午戰後興起,從1895至1911共有十次武裝革命,不過嚴格來說都只是在南方的小事件,看起都來沒有成功的機會,但卻埋下了種子,武昌起義之前沒人想過會成功,出現偶然中的偶然,由於部份湖北新軍被調入四川鎮壓革命,武漢防務空虛,缺乏領導的自發性起事竟然成功佔領了武昌城,把一個被兵變嚇得躲在床底下的舊官僚黎元洪被推為領導人,革命黨能成功佔領一處重要城市,是前幾次都沒有出現的偉大成果,於是以相對武力為支柱的多數人認同的中央政權,原來的恐怖平衡失去而出現傾斜。於是牆倒眾人推,各省的實力份子開始為自已打算。
接下來幾天所發生的事如下:
10月12日,武漢三鎮全數落入革命軍手中。
10月14日,清庭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袁稱病不肯受命。
10月22日,湖南新軍起義,攻佔長沙,巡撫余格誠逃走,陳作新自立為都督,卻被另一派的軍隊殺害,再推譚延闓為都督。
10月22日陝西新軍連同會黨起事,巡撫錢能訓逃,新軍隊官張鳳翔被推為都督。
10月23日江西同盟會起事,推標統馬毓寶為都督。
10月29日山西新軍標統閻鍚山在太原起義,殺巡撫陸鐘琦。
10月29日,新軍20鎮在欒州兵變。
10月30日雲南同盟會連合新軍標統蔡鍔起義,驅逐總督李義經出境。
10月31日江西新軍佔領南昌,推李烈鈞為軍政府都督。
11月1日,清庭解散皇族內閣,授袁世凱為總理大臣。
11月2日,馮國璋領北洋軍攻下漢口,然後按兵不動。
11月3日,上海商會連共軍警起義,攻佔江南製造局,陳其美為都督。
11月4日,貴州革命黨起事推軍校校長楊藎誠為都督。
11月4日,淅江新軍起事,俘虜巡撫曾韞,推前諮議局議長湯壽潛為都督。
11月5日,江蘇巡撫程德全宣佈獨立,自任為都督。
11月6日,廣西宣佈獨立,巡撫沈秉任都督,後為陸榮廷驅逐。
11月9日,福建新軍第十統鎮制孫道仁獨立,自任為都督。
11月9日,廣東宣佈獨立,推胡漢民為都督。
11月13日,山東巡撫孫寶琦為新軍所逼,宣佈獨立,被為都督。
11月13日,袁世凱帶兵至北京,接任內閣總理大臣。
11月16日,成立責任內閣,取得中央政府轄下的所有權利,且被各國政府承認。
11月22日,四川軍政府成立,殺鐵路大臣端方,
11月23日,銀川成立寧夏軍政府。
2008-05-07 16:40:24 補充:
由以上時間表可看出,清廷在10月14日作出反應,但袁世凱有自己的打算,各省在觀望10天後發現清廷是隻沒牙老虎,做反的危險性降低,於是投機份子開始活動,最先是殺長官後自立,其他長官發現會有生命危險,於是主動反正,自已宣佈獨立,不過最後各省的權力都落入實力派(新軍軍官之手),這就是日後軍閥政治的起源。
在各省紛紛獨立後,中央政府已名存實亡,整個中央政府都陷入袁氏的控制,馮國璋出任京城防衛司令,這時袁氏的計算不在清廷而在南方,北洋軍在佔領漢口後按兵不動,這時用的是政治手法而非軍事行動。
2008-05-07 16:50:12 補充:
南方各省雖然獨立,但同盟會不具優勢,大家都在翻滿清的名義下謀求個人的最大利益,在南京成立的臨時政府也知道能否翻清朝的最後關鍵是袁世凱,各省是一盤散沙,南北對抗的結果南方勝算不大,讓袁氏當總統能最快達成推翻滿清的效果,能保有局部地盤(省)便享有利益,推孫中山出來作名義上領袖是眾望所歸,也增加與袁氏談判的本錢,臨時政府能做到的是盡快訂出憲法,作為限制袁氏權力的依據,但這套以內閣制為出發點的憲法也做成日後同盟會與袁世凱反目的主因。
2008-05-07 16:58:57 補充:
在清朝皇室眼中,原來的革命黨在南方鬧事,還不致威脅至朝廷的根本,但別忘記革命志士進京行刺,是做成恐荒的主因。1910年汪精衛行刺戴澧被捕,只被判終生監禁沒被處死(張汶祥剌馬被凌遲),可見清廷對革命黨這種不要命的行為十分懼怕。
當各省獨立後,清廷只能依賴袁世凱,但袁以軍費不足為名,窄乾了隆裕太后的私房錢,清廷就什麼都沒有了,袁氏派代表與南京政府談判,開出的條件是清帝退位,但隆裕和戴澧都不願答應。
2008-05-07 17:08:41 補充:
袁氏很不爽,便藉口1月16日遇剌,怕路上危險不再上朝。這時清朝只餘下少數死硬派在苦撐。1月25日袁氏授意手下將領47人聯名上書要清廷接受議和條件,清廷還想拖。
1月29日彭加珍用炸彈行剌良弼,本人當場犧牲,良弼斷腿兩天後死亡,滿州親貴人人自危,沒人敢再上朝和出主意,剩下孤兒寡婦經不起袁氏威迫利誘,保命為上同意接受優待條件退位。
2008-05-07 17:15:07 補充:
至於袁世凱與中山先生的考量和功過,兩人都有其為難之處,讀史者都可有自已意見。
在辛亥,北洋,北伐都有一共同點,名義上的統一是透過協商産生,地方勢力無法根除,所以不能建立有力的中央政府和絕對軍事優勢,不合長治久安的條件,也做成後來40年的動漡。
2008-05-09 08:29:29 補充:
在清未搞革命是殺頭大罪,所謂西方民主思潮的引入雖是慢慢形成,但能動感人心,有系統化的理論與全國性的組織,卻是中山先生的功勞。當時智識份子分為君主立憲和徹底革命兩派,前者以康梁為首,後者則是孫先生的同盟會,同盟會者是吸放各種革命勢力所組成的同盟。孫先生以長年在外慕款不顧個人利益的精神為大家敬佩,所以被推為領袖。
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各省雖由實力派把持,但各省革命的成功,同盟會會員確是功不可沒,所以把孫先生推為臨時大總統,誰都沒有異議。
2008-05-09 08:42:38 補充:
在民國成立初期,有所謂四大開國元勳之說-孫文,黃興,黎元洪,袁世凱,不過除黃興早死外,其餘兩人為德不卒,只有孫先生能堅持不棄,後來雖然說是因人(蔣中正)成事,但孫先生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已是無可取代。
革命的成功不在誰開第一鎗或誰最後成功,而是誰能把革命的精神從無到有建立起來,十次革命前九次都失敗,但這些行動卻震動全國,孫先生雖沒親上火線,但革命經費卻是孫先生慕回來的,所以辛亥功成後孫先生的精神領袖地位無人可比。
- 1 decade ago
WhAtThEFuCk
我也與你抱持相同想法,
當初袁世凱的總統職務已經作到不用選舉就直接連任的階段了,
這其實已經跟皇帝沒什麼兩樣了,
只差不能傳給兒子。
但其實只要再修改法律條文,將總統職務改為可以世襲。
雖然是掛總統名稱,但實際袁世凱作的卻是皇帝職權。
如果這位袁大頭沒有把他想當皇帝的想法付諸實現的話。
我認為後續中國不會有這軍閥割據,
當然中國的國父也不會是孫中山。
- Ò﹏ÓLv 71 decade ago
其實推翻這檔子事兒需要眾力所為,非孫文一人能造作,
孫文是個先驅,無論組織、籌款、起事等多有不同層度的參與,
爾後的眾多從事革命組織之中有不少又是從他那兒分出來的,
但孫文只是其中一個頭兒,而且是位先驅,算是位啟蒙者。
而清廷的退位主要是袁世凱的態度所致,各軍閥則是看袁世凱的態度。
坦白說,當年袁大頭若依憲行政、不作起皇帝大夢,
國父未必非孫文莫屬!
袁大頭是英明一世、投機一時、糊塗一次,便玩完了!
- 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e answers? You can sign in to vote the answer.
- 1 decade ago
1.武昌起義雖然是一連串的烏龍事件而意外成功的,
但是,因為各省紛紛響應宣佈獨立,
清廷最後只保有首都所在的直隸省、山東、河南、及東北三省
其他都宣布脫離清廷統治
2.清廷面臨此一局勢,重新重用袁世凱鎮壓革命,
但袁世凱因為私心,兩面政策運用,一方面以軍力壓迫革命軍,逼迫革命軍談判,談判結果就是:如果袁世凱能讓清廷退位,孫中山將會推薦其擔任臨時總統。於是袁世凱開始軟硬兼施,一方面叫段祺瑞策動兵變要求滿清退位,威脅清廷情勢已經無法扭轉,一方面又利誘之,若現在退位,革命軍保證保留皇帝的紫禁城,每年還有400萬兩作為其一年費用等優惠待遇,還不如趁現在退位,免得到時什麼都沒有。So,清廷考量結果,知道局勢非常不利,就下詔退位,躲在紫禁城裡過日子。
不知道這回答是不是你想要的答案呢
Source(s): 根據我自己所學(歷史系) - 氣質小王子Lv 61 decade ago
我們從甲午戰爭說明起好了,甲午戰敗後中國引發了主導未來三十年政治史進程的三個力量-革命團體.立憲團體.新建陸軍。而日俄戰爭結束,日本戰勝俄國,中國不少人認為這是立憲政體優於君主專制的明證,督撫大臣也紛紛建議朝廷派大員出國考察列強政治制度,以為日後改革之張本,此時慈禧太后已掌握改革的主動權,無大權旁落之虞,乃同意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國政情,作勢欲行政治變革,以安民心,清廷終勉強頒預備立憲詔書,只是與主張迅速立憲的民意差距很大,辛亥革命隨即發生,緩進改革的君主立憲制勢不可行,民主共和政體建立。
辛亥革命的成功,基本上是由革命團體.立憲團體和各省新軍聯手促成的,儘管三者的背景和理念有相當的差距,然在迫使已失民心的清帝退位.另建民主共和政體方面,則意見一致,即連穩操華北實權的袁世凱,在此方面也與南方獨立各省有若干默契。清室在內外交迫下,終於同意退位,結束傳統帝制,現代化的共和政體終於在中國出現
- ☆清涼の★Lv 51 decade ago
因政治腐敗,受到外國侵擾,受到英國. 法國攻打,有聽過鴉片戰爭嗎???,西元1884年清朝與法國發動戰爭,法軍進攻福建?廣東?台灣?,內憂外患,等原因,請上,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9C%9D%E7... 成立組織,打敗清朝的..終了
2008-04-30 17:01:26 補充:
那時,各地紛紛響應,合力將清朝推翻的,八國聯軍嗎??,
2008-04-30 17:06:13 補充:
清王朝在1840年鴉片戰爭挨打,到他滅亡的1912年,有72年的時間,這說明當時的清王朝還沒有到他沒落的時候。
前面說的中國各朝代的沒落時期對外戰爭都可以取得勝利,而且外國對他們來說還是拱手稱臣。這說明什麼? 前面說的這些朝代到了後期的確都很沒落,貪污腐敗都很嚴重。例如,東漢後期買官買爵,明王朝的腐敗更不用說。 但為什麼他們對外戰爭能取得勝利呢?
因為這些朝代雖然沒落,但中國並不落後,中國的生產力,文化科技程度世界
2008-04-30 17:07:23 補充:
第一。週圍的外族不是他們的對手。所以他們亡于本國國內人民的起義運動。
而清王朝在1840年的落後挨打到他滅亡的1912年有70年的時間,說明當時的清王朝還沒有到他沒落的時候,他挨打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到了沒落的後期。
那麼清王朝落後挨打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當時中國的文明衰落了。
以前的朝代到了後期雖然貪污腐敗,但中國的文明依然先進,有外族無法比擬的先進條件,如先進的武器,所以他們亡于內部打擊。
而清王朝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文明落後于西方,對外戰爭所以屢屢失敗,造成本國人民的失望,在到了後期貪污腐敗一流行,漢民族民族主義的覺醒,清朝滅亡了。
2008-05-02 19:12:05 補充:
上上上的第一個答案錯字有點多阿
2008-05-06 18:04:31 補充:
抱歉抱歉,錯誤,打錯了阿,版主對不起了........
2008-05-07 16:38:48 補充:
自《鴉片戰爭》慘敗後,中國飽受外患侵擾: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土地被割讓;鉅額賠款;主權盡失。中國人民對滿清的管治能力深感攘疑。更視之為一頭『紙老虎』。隨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外國人就紛紛到達中國帶來很大的衝擊。他們引入西方思想,使中國人領悟到清政府是如何專制,無效率以及落後等弊病
《晚清改革運動》旨在挽救滿清在中國的統治。由於這狹隘及自私的目的,結果迥殊。有很多改革不但不能完成以上的目標,反而孕育反政府勢力。例如:軍隊改革令到袁世凱抬頭及其新軍的出現,種下日後袁世凱迫令滿清政府退位的禍端。同樣地,教育改革培育出反清政府的知識份子,如上所述,他們都加入軍隊把清政府推翻
2008-05-07 16:39:09 補充:
有一些國家更支持反清運動(1898年)時英國幫助康有為及梁啟超逃離中國;日本政府容許保皇黨及革命份子在當地發表其政見批評中國朝政;在中國的租借地外國也容許他們批評清政府。當《武昌起義》爆發時,外國政府亦支持袁世凱多於支持滿清政府,間接干預中國內政,導致清朝滅亡
Source(s): 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9C%9D - 小傑Lv 51 decade ago
當時正因慈禧太后掌權,而皇帝年紀還小,慈禧在當時只懂得享福,好還要更好,對於國事也只聽她喜歡的人的話,造成滿清政府的腐敗,不管百姓生活的困苦,又自以為國力很強,被八國聯軍攻打,接受他國的條約刻讓國土,這整個國家可說是內憂外患,使得革命烈士們,紛紛的起義,對抗朝庭為民謀福。當時慈禧亡去,最後一任皇帝縛儀又無法抵抗,願自行退位,讓國父建立民國。
- GresLv 61 decade ago
當時是因為各省紛紛響應起義宣佈脫離清廷管轄
加上北京的隆裕太后在袁世凱等人威逼利誘的勸說下
不得不同意清室遜位的要求
所以短時間就決定清帝國的覆滅
基本上當時清廷的推翻其實是非常偶然的(保路運動)
並非是經過狂風驟雨大革命的結果
所以統治中國的中央權力忽然真空
加上許多野心勃勃的軍閥
終於使中國成為各地軍閥割據的局勢
直到北伐成功才歸於名義上的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