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ing News
邵族是平埔族還是高山族?
如 題 ! 邵 族 到 底 是 哪 一 族 啊 ~ ! 各 位 大 大 幫 小 妹 我 解 提一 下 吧 ~
因 為 有 人 說 是 高 山 族 有 人 說 是 平 埔 族 我 的 自 修 上 寫 高 山 族 ? 到 底 是 哪 一 個 啊 ~ !
如果可以的話 可給我全部族群的簡介嗎? 不要太長 最好是條列式的!我的條件很多 希望各位大大哥大大姐 不要介意!
4 Answers
- 秋山REIKALv 71 decade agoFavorite Answer
邵族(Ita Thao,原義是「人」)據說祖先是追逐白鹿翻越阿里山而來。人口甚少,因此學界對於該族是否應該歸屬於鄒族(Tsou)的一支,一直有爭議;另一方面由於和漢族接觸較早,也曾被歸類為平埔族,但該族到底是屬於「高山族」或者是「平埔族」學界並無定見。
所以,邵族究竟是平埔族?還是高山族?目前沒有正確答案,但是邵族人普遍反對自己被視為平埔族的一族。如果是考試需要的話就直接填課本上的答案就好。
1.阿美族(Pangcah;Amis)
‧人口:約17萬人
‧分布:中央山脈東側,沿太平洋岸的狹長地帶
‧社會:母系社會
‧祭典:豐年祭、播種祭、捕魚祭、海祭
2.排灣族(Paiwan)
‧人口:約8萬多人
‧分布:目前居住在海拔I000公尺以下的山區。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分布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
‧社會:雙系社會
‧祭典:五年祭、收穫祭、人神盟約祭
3.泰雅族(Atayal;Tayal)
‧人口:約8萬多人
‧分布:中央山脈兩側,東至花蓮太魯閣,西至東勢,北到烏來,南迄南投縣仁愛鄉
‧社會:父系社會近於母系社會,平權社會
‧祭典:播種祭、收穫祭、人頭祭
4.布農族(Bunun)
‧人口:約4萬多人
‧分布:南投縣的信義、仁愛兩鄉,花蓮縣的卓溪、萬榮兩鄉,另外還有分佈於高雄縣的桃源、那瑪夏兩鄉、以及台東縣的海端和延平兩鄉
‧社會:父系社會近於母系社會,平權社會、貴族階級制度
‧祭典:打耳祭、播種祭
5.魯凱族(Rukai)
‧人口:約1多萬人
‧分布:台東縣、屏東縣、高雄縣等縣境內
‧社會:父系社會、貴族階級制度
‧祭典:豊年祭、狩獵祭
6.卑南族(Puyuma)
‧人口:約1萬多人
‧分布: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以及花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主要居住於台東縣境內
‧社會:母系社會
‧祭典:少年猴祭
7.鄒族(Tsou; Cou)
‧人口:約6千多人
‧分布:南投縣、嘉義縣和高雄縣境內
‧社會:父系社會
‧祭典: 瑪雅士比(mayasvi,戰祭)
8.賽夏族(Saysiyat;Saysiat)
‧人口:約5千多人
‧分布:海拔高度約五百公尺至一千五百公尺間
‧社會:父系社會
‧祭典:祈雨祭、鎮風祭、敵首祭、祖靈祭
9.雅美族(Tao;Yami;今稱達悟族)
‧人口:約3千多人
‧分布:台東縣東南外海49海里的蘭嶼島上
‧社會:父系社會近於母系社會,平權社會
‧祭典:船祭
10.邵族(Thao)
‧人口:約6百多人
‧分布:聚居於南投日月潭一帶
‧文化:父系社會
‧祭典:播種祭、狩獵祭、豐年祭
11.噶瑪蘭族(Kavalan)
‧人口:約1千多人
‧分布:宜蘭、羅東、蘇澳一帶,以及花蓮市附近、東海岸之豐濱鄉、與台東縣長濱鄉等地
‧社會:母系社會
‧祭典:海祭
12.太魯閣族(Taroko;Truku)
‧人口:約2萬多人
‧分布:十七世紀跨越中央山脈遷移至現在的花蓮縣北部一帶
‧社會:父系社會
‧祭典:祖靈祭
13.撒奇萊雅族(Sakizaya)
‧人口:約5千人到1萬人
‧分布: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
‧社會:母系社會
‧祭典:播粟祭、成年祭、豐年祭、收藏祭、獵首祭、巴拉瑪火神祭
- 1 decade ago
邵族是高山族
平埔族只有噶瑪蘭族
1.阿美族(Pangcah;Amis):172,685人*
2.排灣族(Paiwan):83,391人*
3.泰雅族(Atayal;Tayal):81,348人*
4.布農族(Bunun):48,974人*
5.魯凱族(Rukai):11,408人*
6.卑南族(Puyuma):10,897人*
7.鄒族(Tsou; Cou):6,483人*
8.賽夏族(Saysiyat;Saysiat):5,541人*
9.雅美族(Tao;Yami;今稱達悟族):3,337人*
10.邵族(Thao;原本被認為是為鄒族中的平地原住民,2001年正式成為官方所承認的第10個原住民族):626人
11.噶瑪蘭族(Kavalan;部分噶瑪蘭人被分類為阿美族,2002年正式成為官方所承認的第11個原住民族):1,092人
12.太魯閣族(Taroko;Truku;原本被認為是泰雅族的亞族,2004年1月14日正式成為官方所承認的第12個原住民族):23,492人
13.撒奇萊雅族(Sakizaya;在日治時代歸併為阿美族的一支,2007年1月17日正式成為官方所承認的第13個原住民族):65人(向內政部申報者
資料來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5...
您可到該網頁查詢,介紹的非常詳細
Source(s):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5... - 小弟Lv 61 decade ago
看你依什麼定義囉! 最早, 從日本時代留傳下來的定義裡, 傳統高山族和平埔族各有九族, 邵族是被列在平埔族裡面的.
不過, 在這個定義差不多形成的過去年代裡, 平埔族的其他八族也早已消失或失去活動力, 僅存一個邵族因為所在地日月潭的關係故而還算活躍, 但, 它的人數太少, 活動力也弱~
所以到了國府時代, 有承認的原住民只剩下九族
後來在2001年, 邵族才又被核准成為第十族.
邵族(Ita Thao,原義是「人」)為台灣原住民的一支。聚居於南投日月潭一帶。 根據邵族的口傳歷史, 據說祖先是追逐白鹿翻越阿里山而來。人口甚少,因此學界對於該族是否應該歸屬於鄒族(Tsou)的一支,一直有爭議;另一方面由於和漢族接觸較早, 也曾被歸類為平埔族,但該族到底是屬於「高山族」或者是「平埔族」學界並無定見。從文化、服飾、體質等特徵來看,邵族均和鄒族人不同,卲族族人自己不但否認他們是鄒族,且發起正名運動。在2001年政府正式承認邵族為原住民部族之一。
邵族人深受祖靈信仰之影響,敬畏自然,但近百年來受到日治時期日本人以及漢人的移入,使原有的土地以及文化風貌受到了很大的改變。九二一大地震(1999年)後族群人數由數千銳減至300人左右,是台灣人口最少的原住民族群,地震後全族曾暫時遷往台北市明水路居住。
卲族曾經是水沙連地區最有勢力的族群。水社是日治時期的主要聚落之一。現在則以德化社(Braw-baw,日月村)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