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ing News
唐太宗之貞觀之治>>>>>.....急20點只有3天
我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短篇介紹
要短篇喔!記得要短篇.就大概介紹
>>>>>>>>急<<<<<<<<
3 Answers
- 寶鴨Lv 72 decades agoFavorite Answer
唐太宗貞觀之治 -- 唐太宗的文治與武功公元 618 年 -- 公元 690 年 太宗即位之後,因親自目睹隋朝皇冠落地,經常以隋煬帝作為一
面鏡子,來警戒自己和臣下,他認識到「亡隋之轍,殷鑒不遠」,「
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他像荀卿
一樣,把人民和君主的關係比作水與舟,亦用以教誨其子:「舟所以
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在太宗治政
的貞觀年間(六二七 -- 六四九年),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
展、社會安定的太平盛世,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貞觀之治的主要政績如下:
(一)政治方面
一、選賢任能:太宗用人唯才是舉,不問出身、不計恩怨。
著名的文武大臣中,魏徵當過道士,尉遲恭
做過鐵匠,張亮出身農民。魏徵原是太子建
成的舊臣,曾謀劃過暗害太宗,李靖、尉遲
恭是降將,但均被予以重用。
二、從諫如流:太宗認為「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聖」,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所以鼓勵臣下進
諫,擴大諫官職權,凡詔令不妥須當奏明,
不得阿從。對犯顏直諫之臣如魏徵愛護備至
。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太宗均虛心
納諫、擇善而從。後來魏徵死了,他傷心地
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
,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
徵沒,朕亡一鏡矣」。
三、平抑門第:詔令編修《氏族志》,注重立德、立功、立
言,以功臣代世冑,用科舉代門第,破門閥
之見,使出身寒微之士有仕進之機。
四、留心吏治:親錄刺史、都督之名於宮中的屏風上,隨記
其功過,以備升貶。各州刺史由太宗親自選
拔任命。另派李靖為黜陟大使,巡視全國政
務,考察官吏勤惰。
五、改制訂法:中央政制實行三省(尚書、門下、中書)合
議制。改良科舉制、府兵制,又詔令編修《
唐律》。
(二)經濟方面
一、崇儉薄賦:太宗認為人民為盜乃因「賦繁役重,官吏貪
求,饑寒切身」,若「去奢省費,輕徭薄賦
,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盜,安
用重法邪!」故即位後,乃遣散宮女三千餘
人以省國用,又下令停止各地珍貢,輕徭薄
賦,使民安居樂業。
二、發展農業:太宗認為「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
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
故注意不奪農時以利生產。貞觀五年二月,
官吏擬調府兵作太子冠禮之儀仗隊,時值春
耕,太宗遂下令改於十月舉行。此外,又招
撫流亡回鄉生產,使天下饒足,斗米不過三
、四錢。
三、開倉救災:貞觀初,關中、關東水旱霜蝗之災頗重,太
宗鑒於隋朝「不憐百姓而惜倉庫,......遂
致滅亡」,認為「凡理國者,務積於人,不
在盈其倉庫」,乃下令開倉濟民。又拿出御
府金帛,贖回因災柀賣子女使歸其父母。
(三)文化方面
一、開弘文館:太宗為秦王時,己設文學館,即位後又置弘
文館,聚圖書二十餘萬卷,聘官吏為學士。
獎勵學術文化,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
二、興國子監:在首都長安設國子監(相當漢之太學,晉之
國子學),下置七學館(國子、太學、廣文
、四門、律、書、算),添置學舍一千二百
間,有國子學生近萬人。
三、招留學生:允許四夷君主遣子弟來首都求學,使京師學
子雲集。吐蕃、高昌、百濟、新羅、高麗乃
至日本,均有子弟在長安留學。
(四)軍事方面
一、武功顯赫:太宗時,迭次對外用兵,經略四夷,降東突
厥,平薛延陀,征高麗,服吐蕃,平回紇。
其武功彪炳,使唐之國威播於四方,遠超秦
漢。
二、四夷賓服:太宗對週鄰各族恩威並施,除用武力征服強
敵外,也注意緩和民族矛盾,如益都大都督
奏請出兵平僚人之叛,太宗不許。故四夷賓
服,諸國來朝。原來西北各族稱其君主曰可
汗,貞觀四年(六三○年),回紇等族首領
乃擁戴太宗為最高首領,尊稱為「天可汗」。
總之,在貞觀年間,唐太宗及其大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
以隋代速亡為鑒戒,「夙夜孜孜,惟欲清靜」,「憸以息人」,使「
百姓安樂」,得以休養生息,又注意選拔統治人才,推行科舉制度,
提倡文化教育,發展對外武功。因此,唐初全國人口迅速增加,社會
經濟得到較快恢復,史稱「東至於海,南至於嶺,皆外戶不閉,行旅
不齎糧焉」。當是時,宇內諸國莫不知有唐,故後來「唐」遂成了中
國之同義語,時至今日,外人猶呼華人為「唐人」。
- Anonymous2 decades ago
貞觀之治的影響大致分為兩部分:
1. 對當時的影響:
(1)對內:貞觀初年,原民生凋敝,(元年關中饑絹匹易斗米,二年天下大蝗,三年大水),四年之後,政治的績效才漸漸顯著,所施行之政策,使社會就像孔子所憧憬的大同世界一般。
(2)對外:中華文化的遠播。太宗時,四夷的君長欣賞大唐文化,紛紛派遣子弟前來留學,自然將大唐文化帶到了各地。而胡人遷居長安附近的人, 也大都漢化。另外唐以後,外人大都稱中國為「唐」,稱中國人為「唐人」,稱中國字為「唐字」。
2. 對後世的影響:
(1)唐律為一代令典,亦為後世刑制的圭臬。唐後的法律,大都以唐律為基準。
(2)以考試選拔人才,始於隋而唐代更完備,歷代辦理考試,向極嚴密,亦選拔出不少傑出人才。貢舉制度自唐以後,莫不仿行,而這個制度也是唐代傑作之一。
(3)社倉常平倉制度固然由來已久,但貞觀時才把它法令化了,是後幾乎成了定制。
(4)租庸調法演變為兩稅法之後,兩者利弊得失,至為顯然,後世取法,宜有鑒戒。
(5)「五經正義」統一了漢以後儒者對經義紛歧錯雜的思想,其為功為過,當不無研究的餘地,但其書自唐以後,為學者所必誦習,直到今日,還有人把它大規模地影印出來,藉廣流布。
(6)府兵制在唐以後不用其名,而事實上則此種徵兵制的精神,久而彌彰,今且為世界文明國家的通制。
(7)貞觀而後,唐代教育制度,自中央至地方,均有完整的體系,為後代建樹下健全的典範。
後世史家多認為群臣之諫諍與大宗之納諫是導致貞觀之治的主因,舊唐書太宗本紀評太宗為「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百,一人而已!」
太宗即位之後,勤於求治,事事以愛民為本。由於他具有雅量,肯接納忠立;又能廣延人才,知人善任;兼容華夷,平等對待,國勢為之大振。在位期間,國內政治清明,社會安寧;國外戎狄綏遠,恩威遠播。不但重振了中國的聲威,擴展了疆域,而且充實了中國的文化,促進民族融合,諸部落稱他為「天可汗」。後世史家因其年號貞觀,稱為「貞觀之治」。
怕太短會不清不楚.
Source(s): 網路 - 沙漠之鷹Lv 72 decades ago
太宗即位之後,因親自目睹隋朝皇冠落地,經常以隋煬帝作為一面鏡子,來警戒自己和臣下,他認識到「亡隋之轍,殷鑒不遠」,「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他像荀卿一樣,把人民和君主的關係比作水與舟,亦用以教誨其子:「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在太宗治政的貞觀年間(六二七 -- 六四九年),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太平盛世,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
Source(s): http://sokamonline.com/C-Hist/Tang0b2.c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