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ing News
如何說明下列人物所提出之重要理論、主張或研究呢?
說明下列人物所提出之重要理論、主張或研究。 艾頓×梅育(Elton Mayo)亞伯罕×馬士洛(Abraham Maslow)
1 Answer
- Anonymous2 decades agoFavorite Answer
梅育(Elton W. Mayo,1880~1949),人稱「工業社會學之父」,
曾在哈佛大學任教,領導一群哈佛大學科學家,
從1927年到1932年進行霍桑實驗(Hawthonne Experiments)。
霍桑是美國西方電氣公司的一座工廠,
位於芝加哥,員工有2萬人。
這個實驗是研究工作條件改變與員工工作績效之間的關係,
分二組人參與實驗,結果照明度改善的實驗組,
預料中地生產力大幅提高了;
但是照明度沒有改變的控制組,
生產力竟也大幅提高。
梅育於是進行了10多種改變工作條件的實驗,
實驗結果,每次工作條件改變,產出都提高了;
最妙的是,當實驗把工作條件改回
最先的一周工時48小時、沒有獎金、沒有休息時間,
生產力竟也達到公司有史以來的最高點。
在這個實驗裏,由於作業員認為自己是被挑選出來的、獲得較多的關注,
對自己及團體產生特殊的感覺,促使了積極的反應—努力想把事情做好。
如果,實驗的條件是自己設定的,積極地把自己視為目標管理的對象,
什麼時候做什麼工作?什麼時候完成?
用一些想像力,對自己做有效的管理,
亦將獲致令人驚喜的成果。
霍桑的實驗,間接驗證了創業精神特質的可貴,
就在於主動地實現自我的想法,這是提高生產力的根本之道。
參與員工之所以會增加生產的原因,
不盡然是因為他們獲得一些在薪資、工時和午餐方面的享有的特權,
而是因為他們被選中參與實驗後得到重視之故,
這就是所謂的「霍桑效應」。
---------------------------------------------------------------------------------------
馬斯洛需求階層(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一)學習理論
被譽為人本心理學之父的馬斯洛,
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也是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
他對於學習與教學有兩點主張:
其一,他認為學習不是外鑠的,而是內發的;
學生本身生而具有內發的成長潛力
其二,他認為教師的任務不只是教學生知識,
而更重要的是為學生設置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自行學習。
馬斯洛提出需求階層論,強調人類的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
各種需求之間,又有先後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
只有低一層需求獲得滿足之後,高一層的需求才會產生。
馬斯洛需求階層依次為: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指維持生存及延續種族的需求;諸如求食、求飲、睡眠、性慾等屬之。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指希求受保護與免於遭威脅從而獲得安全感的需求;
諸如困難求人幫助、危險求人保護、職業希求保障、病痛希求醫治等屬之。
3.愛與隸屬的需求(Needs for Love and Belonging):
指被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等需求屬之。
4.尊嚴需求(Needs for Esteem):
指獲取並維護個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諸如被人認可、讚許、關愛均屬之。
5.自我實現需求(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
指在精神上臻於真善美合一至高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個人所有理想全部實現的需求。
6.認知需求(Needs to Know and Understand):
指個體對己對人對事物變化中所不理解者希望理解的需求;
諸如探索、操弄、試驗、閱讀、詢問等屬之。
顯然,在涵義上知的需求即屬學習動機。
7.審美需求(Aesthetic Needs):
指對美好事物欣賞的需求;諸如希望事物有秩序、有結構、
順自然、循真理等心理的需求屬之。
馬斯洛又將七層需求分為兩大類;
較低的前四層稱之為基本需求(basic needs),
較高的後三層稱之為成長需求(growth needs)。
基本需求有一共同性質,都是由於生理上或心理上缺失而導致,
故而又稱缺失性需求(或匱乏性需求)(deficiency needs)。
基本需求都是個體在生活中因身體上或心理上有所缺失而產生;
因飢渴而求飲食,因恐懼而求安全,
因孤獨而尋求隸屬,因免於自卑而求自尊。
基本需求一旦獲得滿足其需求強度就會減降。
換言之,基本需求產生時個體所追求的目的物是有限的。
成長需求則不同,基本需求為成長需求的基礎,
基本需求中之各種需求未能獲得滿足(或部分滿足)之前,
成長需求不會產生。
成長需求對基本需求具有引導作用。
個體生存的目的,一切都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的。
成長需求的強度不但不隨其滿足而減弱,反將因獲得滿足而增強。
無論是求知或求美,都是永無止境的。
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需求是最重要的,自我實現才是人生存在的目的。
自我實現需求人皆有之,而實際上卻只有極少數人
能在生活實現中做到自我實現的地步。
馬斯洛研究發現,大凡在生活上能臻於自我實現境界的人,
性格獨立、情緒自然、較悅納自己和別人,而且在智能上具有較高的創造力,對環境事物及周圍世界的知覺比較清新,比別人會看得更深更遠。
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也是"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的結果。
所謂"高峰經驗",是指個人自我追尋中臻於自我實現之前的一種喜悅感覺。
(二)教育涵義
馬斯洛需求階層論與自我實現之理論,在教育上的涵義有以下三點:
1.只有先對成長中個體給予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其各種基本需求
均各獲得滿足之後,個體才會自發性的繼續成長,從而臻於自我實現
的完美境界。
2.教師與學生家長需良好配合,才能滿足學生們的基本需求。
試想,一個鎮日裡食不飽衣不暖且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
又怎能期望他在學校努力讀書;一個考試長期失敗不得教師接納,
不獲同學尊重的學生,又怎能期望他有強烈的讀書動機。
3.基本需求滿足後,會相繼出現成長需求,從而求知向善以追求自我實現。
然在現實學校教育中所觀察到的學生學習現象,並非盡然如此。
有些學生,縱使家庭環境優渥,父母關愛備至,進學校後對求知活動
卻未必有學習動機。